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64篇
  免费   5004篇
  国内免费   3354篇
电工技术   1995篇
综合类   4564篇
化学工业   6962篇
金属工艺   2366篇
机械仪表   1768篇
建筑科学   8651篇
矿业工程   2313篇
能源动力   1667篇
轻工业   3035篇
水利工程   2096篇
石油天然气   2270篇
武器工业   466篇
无线电   5235篇
一般工业技术   6754篇
冶金工业   2464篇
原子能技术   945篇
自动化技术   2971篇
  2024年   122篇
  2023年   870篇
  2022年   1464篇
  2021年   1732篇
  2020年   1713篇
  2019年   1513篇
  2018年   1297篇
  2017年   1664篇
  2016年   1639篇
  2015年   1802篇
  2014年   2841篇
  2013年   2807篇
  2012年   3297篇
  2011年   3585篇
  2010年   2848篇
  2009年   2982篇
  2008年   2707篇
  2007年   3256篇
  2006年   2901篇
  2005年   2426篇
  2004年   2105篇
  2003年   1814篇
  2002年   1594篇
  2001年   1224篇
  2000年   1096篇
  1999年   865篇
  1998年   681篇
  1997年   632篇
  1996年   530篇
  1995年   455篇
  1994年   390篇
  1993年   319篇
  1992年   266篇
  1991年   216篇
  1990年   177篇
  1989年   144篇
  1988年   104篇
  1987年   66篇
  1986年   43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38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23篇
  1979年   23篇
  1965年   14篇
  1964年   20篇
  1963年   17篇
  1959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60)对三氧化二锑(Sb2O3)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并将其协效二乙基次磷酸铝(ADP)应用于聚酰胺6(PA6)阻燃研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热失重分析对改性Sb2O3进行表征,运用垂直燃烧、氧指数、锥形量热仪、热分析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拉曼光谱等对阻燃PA6进行了阻燃性能及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改性 Sb2O3与Sb2O3相比,与ADP具有更好的协同阻燃效应,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在气相发挥阻燃作用;当ADP含量为8 %,改性Sb2O3含量为2 %时,阻燃PA6复合材料的UL 94等级达到V?0级,极限氧指数达到33.8 %。  相似文献   
102.
地质特征认识对煤层气开发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在资源特征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发现煤层气相邻井的产量差异仍较大。排除工程因素后,通过选取8类地质参数,细致比对了保德区块低产井与邻井的参数特征,筛查出其关键因素为煤层微幅构造与顶板封盖条件,其中以微幅构造为主。据此,重新认识并划分出区块新的次生褶皱背斜单元、向斜单元和斜坡单元,获得了不同次生褶皱构造单元的开发特征。结果表明,高、低产井分布与次生褶皱背斜、向斜相关性高达92%。其中:高产井主要分布在次生褶皱背斜变化较缓、呈隆起状的“平台”,且煤层顶板以泥岩、碳质泥岩为主,封盖性较好;低产井主要分布在次生褶皱向斜,同一井台各井开发效果差异表现为从向斜条带轴部—向斜条带内—向斜条带外的煤层气井平均单井产量不断增加,到向斜轴部的距离大于向斜曲率半径73.5%的范围为主力产气区,小于向斜曲率半径40.0%范围为产水主力区。这对煤层气新井部署、生产管理、开发调整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3.
High accuracy mass flow measurement is an enabling technology at the base of many industries. HORIBA STEC Co., Ltd. developed its own primary gas mass flow measurement system. We employed the dynamic gravimetric method in a vacuum chamber, and we use only mass and time information for mass flow rate calculation, with no correction for temperature, pressure and humidity. The system achieved 0.036% uncertainty as lowest of results with satisfactory performance of proficiency testing with NIST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Then the laboratory has been granted ISO/IEC 17025 accreditation since 2017.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ystem details and uncertainty analysis.  相似文献   
104.
徐建军 《煤炭技术》2020,39(1):128-130
为了提高碎软煤层条带瓦斯抽采效率和效果,基于目前地面瓦斯抽采主要采用垂直井或从式井的方式抽采效果差、效率低的现状,通过理论和实验分析论证了穿岩层压裂改造煤储层的可行性,提出了在目标煤层顶板岩层中钻水平井,并通过垂直向下射孔以及采用泵送桥塞分段进行压裂的方式进行地面瓦斯抽采。试验结果表明:顶板分段压裂水平井单井产量高、高稳产期更长、产量衰减更慢;有效水平井段控制区域内瓦斯下降均匀,更有利于进行条带瓦斯抽采;相同投资条件下,采用水平井的方式瓦斯抽采效率和投入产出比更高。  相似文献   
105.
采动覆岩卸荷膨胀累积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煤层开采引起的岩层运动是一系列安全和环境问题的根源,研究采动岩层运动规律是安全、高效、绿色开采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岩层运动过程的研究,揭示了采动覆岩卸荷膨胀累积效应及其对岩层运动规律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采动覆岩经历了卸荷膨胀与再压实的动态过程。受关键层结构控制,上覆岩层由下向上成组破断运动,关键层破断前,阻断了上覆载荷向下方岩层的传递,导致其因卸荷而产生膨胀,包括碎胀与弹性膨胀。随着关键层破断高度增加,覆岩卸荷高度同步增大,因卸荷而膨胀的岩层总厚度不断增大;同时卸荷煤岩也受到已破断关键层载荷的压实作用,从而造成覆岩卸荷膨胀总量的不断变化。将这种覆岩卸荷膨胀总量随覆岩卸荷高度动态变化的现象定义为采动覆岩卸荷膨胀累积效应,进而建立了理论模型,并通过淮北海孜煤矿巨厚火成岩下采煤覆岩裂隙实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采动覆岩卸荷膨胀累积效应对采动岩层运动规律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影响覆岩关键层下离层量,影响覆岩关键层贯通破断的高度,影响不同开采条件的地表下沉系数等。采动覆岩卸荷膨胀累积效应改变了对离层存在形式的传统认识,该效应的存在导致关键层下最大离层量一般小于采高的10%,覆岩可注浆充填空间并非传统认识上的“离层区”,而主要是注浆充填压力“压实”作用下将覆岩卸荷累积膨胀所转化出的那部分空间,该发现指导了覆岩隔离注浆充填绿色开采技术的创新研发及其在建筑物压煤开采中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106.
107.
沈攀  陈新年  熊咸玉 《煤矿机械》2020,41(1):130-132
针对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的大变形特征,设计了一种煤矿新型让压锚杆,主要运用钢套管内部约束热固性聚氨酯弹性材料来达到大变形让压的目的。试验表明,该锚杆与传统让压锚杆相比,具有让压距离大(为传统让压锚杆的3倍)、让压后承载性能稳定的显著特点。工程应用表明,该锚杆对深部高应力软岩巷道围岩稳定性能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8.
雷春亮 《江西煤炭科技》2020,(1):165-167,171
为了解决大采高综放工作面回风侧端头顶板控制问题,针对马道头矿8211工作面的地质情况,通过对回风顺槽超前注浆加固,提高超前支护范围和支护强度,并对回风侧端头三角区煤壁和顶板进行化学浆加固的技术方案,有效控制了顺槽超前区围岩变形和工作面回风侧端头三角区煤壁片帮,保证了工作面端头区顶板安全。  相似文献   
109.
对带有质热源的方腔内流体传热传质进行数值研究。针对不同RaNcSrDf,探究对称方腔内流体传热传质的分岔特性。结果表明:存在临界Rac使流体流动形态发生转变,当Ra<Rac时,流体流线、温度场和浓度场对称分布;当Ra>Rac时,流体发生偏斜。增大浮升力,流体更易发生分岔现象。增强Soret和Dufour效应可增强传热对称性并增大流体发生分岔的临界Rayleigh数。  相似文献   
110.
目的对比基因芯片法在食源性疾病诊断中的效果,并对影响多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方法选择180例临床表现符合食源性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培养检测方法,实验组采用基因芯片法进行检测,对比2种方法的检出率、检测耗时以及检测灵敏度。结果实验组的检出率和检测灵敏度均高于对照组的检出率和检测灵敏度,对照组的检测耗时大约是实验组检测耗时的8.24倍。结论相比常规方法,应用基因芯片法的诊断速度更快、准确率更高,在诊断食源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更佳。通过对单因素的χ~2和t检验,确定对食源性疾病有直接影响的多个因素。对影响食源性疾病的多个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本次研究分析中,影响较大的因素是人们的饮食卫生以及进食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